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三门峡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家教论坛 > 浏览
楼主
浅谈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让每个儿童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父母与孩子丰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对于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来说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来自家长的适度的爱,如果这种爱过度或不够,如果家长一味甩手孩子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
1、要抓好家庭教育。家长应当积极履行好监护责任,尤其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道德感,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给予和奉献,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要消除孩子心理上的狭隘、自私、惟我独尊、好占上风等性格。家长还要了解,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看了什么样的书、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接触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要想办法尽可能地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减少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并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慎重教育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的孩子。家长始终还要保持一种理念、心态:自己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自己的孩子,而且是社会的一份子,是祖国的栋梁。
3、社区和社会司法机关的作用不容忽视。现代社会,社区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形式,是家庭、学校和儿童生活的基本环境,社区起着社会与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如果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观念及时发现社区青少年的异常行为,并给予指引,也许校园犯罪就会大大减少。另外社会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公安、司法、海关、文化部门要联手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的行为,清理、净化文化市场,为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文化品味较高的出版物或音像制品,以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要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渠道。社会人群(家庭、学校、社区)还要避免以“标签”的眼光来看待曾犯罪的青少年,应该采用奖励、期望的态度,帮助他们领悟正确的观念,重新审视自我与定位自我,达到矫正犯罪少年的认知和行为的效果。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台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首先,要让家长重视教育。
家长本身如果不重视教育,总持“读书不用处”之观点,尽管我们的老师再“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也是徒劳无功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但我们在教育中发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相反,倒是一些父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能投入专心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怎样才能提高家长对教育本身的重视呢?
学校平时可以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多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教育中来,让家长熟悉我们所做的和我们所期待的。班主任要针对性地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听,以及时地让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而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我们更要帮助家长在孩子教育的措施中采取可行的具体的方式,让家长也尝到有效教育的成功喜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家长课堂,给家长学习任务,给家长教育信息,从而让家长重视起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地位。
“爱的不是地方”。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施爱,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百依百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并且有逆反心理,认为父母的爱是很廉价的,是当然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孩子对过爱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转而运用“巴掌教育”,在这里强权与溺爱是可以并存的。强权与溺爱,虽然各走极端,但却是殊途同归,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调查表明,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欢的是家庭。许多孩子不把心理话告诉父母,父母的用心并未得到好报。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反思了,这是因为你不懂得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不少父母对目前流行甚热的“家庭教育”有误解。家庭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这样才不致抹煞儿童的个性差异,或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小小年纪又要学外语,又要学打字,学绘画,还要背诵唐诗,学弹钢琴、弹吉他等等,还美其名曰“家庭教育”,造成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所仿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在多子女家庭中,年长的兄姊往往担负着照管年幼弟妹的责任,并协助父母进行一些其他家务劳动,因而较易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而处于受保护地位的年幼者,则易养成被动、缺乏主见、任性等品质。尤其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四二一综合症”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大家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孩子处于这样的“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
家庭教育出现“智力中心”,而幼儿的个性培养为众多的家长所忽视.
过去,我国的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支架,重德轻智。而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严重的逆转,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将培养这样那样的“家”作为家庭教育的取向。
当然,家庭教育出现“智力中心”现象,有其较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是社会上重分数、重知识、重人才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忽略了做人。其次是目前众多的家长是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错失了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机,因而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希望自己的愿望在子女身上实现。再是,家长和子女价值上的一体化,即把子女视为自身价值的一部分,孩子成材为自己争光添彩。由于家长对早期教育的片面理解,因此使家庭幼儿智力开发出现时间愈来愈超前,难度愈来愈高的趋势,使不少家长无视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幼儿个性的培养。对孩子过高的智育期望和过低的品德期望,形成明显的剪刀差,即便是品德教育也是偏重于道德行为规范方面,而作为重要个性品质之一的独立性,往往被众多家长所忽视,从长远看,这种以牺牲幼儿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是跛足的,是得不偿失的。
何谓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解决问题所反映出来的个性品质,它是通过个体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极其重要的人格特征。历史的发展,现实社会的需要,家长的期望,我们的下一代应成为具有独立自主、敢于竞争、敢于创新、敢于开拓,能肩负起振兴中华的炎黄子孙。恰恰,这些现代意识和个性品质都和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而幼儿期正是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它将影响其一生整个个体发展的过程,故家庭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独立性品质的培养。那么,当前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不利于幼儿独立性品质形成的障碍呢?对幼儿进行独立性品质的培养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压力的剧增,越来越多的家长不会“当家长”了。80%的家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紧张失眠、考试压力、亲子冲突、离家出走、网络成瘾、青少年犯罪等问题,96.1%的家长渴望了解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87%的家长渴望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据广州市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胡慎之介绍,在他的工作中,遇到很多因为父母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引发各种问题,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只有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家长才能在家庭教育中得心应手。
 家庭教育有原则
  所谓家庭教育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则。为了使家长们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时少走弯路,专家认为,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儿童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出生到成熟经历着几个阶段:婴儿期(出生至三岁);幼儿期(三至六岁前);学龄期(六岁、七岁至十六岁、十七岁)。阶段与阶段之间不仅是量的差异,也是质的差异。每一个阶段儿童身心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有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标志着该阶段的特征。这些阶段又按一定的顺序,互相联系,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必要准备,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必然的发展和趋势。因此,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要求一致 教育统一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寓教于实践活动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其实就是来自家长的适度的爱,大部分问题就是由于这种爱的过度或不够而产生的。如果家长一味甩手,孩子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无法解决
作者:吴老师(152890)09-05-31 23:24回复此贴
回复内容:
百分·三门峡家教网 ©2003-2015